静思与独处(上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首先恭贺北京静思书轩9周年生日快乐,感恩全球在线的观众,同时感恩凤凰网的直播,今天这个主题「静思与独处」,是我的博士导师楼宇烈教授拟定的,希望更多人在静思中找到心灵的力量。本来安排好的共同对谈,因北京疫情一日三变,楼老住处的社区暂时封闭了,技术人员无法进入安排直播,只好遗憾作罢,由我单独来讲讲自己的一些心得与感受。

刚刚主持人开场时问我,你这么忙,也常常要在银幕前发言,有时间独处吗?有机会独处吗?其实,我常独处的。我有一个很大的书房,我很喜欢在里面,独自一个人创作。我也喜欢呆在图书馆里面,特别是剑桥大学图书馆,是我最喜欢的图书馆,它就坐落在森林中,我会在里面待一天、两天、三天,非常非常舒服。

在剑桥我常常骑单车到图书馆,傍晚时到康河边上,有时散步,有时静坐在那里。年轻时的我也是这样,常骑着单车到湖边,看看泰戈尔诗集,看看罗曼•罗兰的《约翰克里斯朵夫》,那是文学少年的时光,年轻时特别喜欢文学与哲学,我也是因为这个因缘,最后加入慈济,追随证严上人,还到北大读哲学博士,专攻佛教哲学。

  剑桥大学图书馆

谈到独处,让我想起从前做新闻以及广播节目时,曾在音乐节目中,访问一些很棒的歌手,其中有个歌手讲的一段话,让我印象非常深刻。他说当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,会很恐慌,我问他说,你恐慌的时候怎么办?他说,我会跑到街上,心情就突然安静下来了。

各位会不会觉得很奇特?为什么一个人独处时感到恐慌,跑到街上,心情就能够安住?你想想,为什么大家喜欢逛夜市?人挤人又不是很干净。因为人喜欢群体,人不喜欢孤独啊。为什么有些人要去狂欢、要去参加演唱会?有很多青少年,为了一场演唱会,可以排三天,在地上坐三天排队买票。还有人为什么喜欢待在Pub?那里面有烟酒味,空气还特别不好。为什么还去?因为很多人害怕独处。

像最近新冠疫情起来,我们必须要在自己家里面对自己。20世纪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汉娜·阿伦特,她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生,本身是犹太人,非常杰出的政治哲学家,她讲过一句话:没有比独处时思绪更为澎湃,当你独处的时候,思绪就会涌现,无法面对那么多的思绪,那么多的情感和情绪。这很有趣啊,我们的心都是跟外缘对接,但外缘断掉以后,你会非常非常不容易静定下来,这就是一个修持的工夫,怎样能够面对自己?

20世纪杰出政治哲学家  汉娜·阿伦特

所以我们常说人跟人关系和谐,人跟自然关系要和谐,人跟自己内心也得要和谐相处。所以《中庸》说,君子慎其独也。君子要非常谨慎独处的时候。孔子意思当然是说,你独处的时候不要逾矩、不要犯规,不要做一些平常在众人面前不做的事情,这是一个君子,里外都是一致。

据说司马光一生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,一切透明,人里人外,都是一致,这是圣人、这是贤人。重点在于当你敢于面对自己的时候,你如何看待那种澎湃的思绪,那种跟世界隔离的孤独感,这的确会带给人很大的恐惧。因为这样的恐惧,将人带向群体,好像有个热闹的演唱会,就可以暂时让自己消失在那种欢乐的气氛当中,让自己沉浸在pub那种吵闹的氛围,那拥挤的夜市,那熙熙攘攘的街道。

人怕独处,所以开始依附群体,归属一个团体,但依赖不是真正一个能够爱人的人格。因为能够独处的人,才能够跟自己相处,才能够更好的跟别人相处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智慧与生命道理。当我们害怕独处,我们寻找群体、寻找伙伴,这都是很自然的,可是当我们这样的寻找群体、寻找伙伴,只是一种依赖,而不是一种正向的关怀与互动。之所以会这样,其实是一个自我内在力量的欠缺,一种爱的能量不足。所以一场疫情来,给予我们更大的省思:当一个人习惯于依赖狂欢、依赖嘈杂拥挤的人群,该怎么样与自己相处?该怎么样静思?


独处是什么意思?我们认为独处,是自己看看书,听听音乐,我不跟别人说话和做自己的事情,这是独处的一个面向。像我个人独处的方式就是阅读,或是写作,我很感谢在10多年前把创作这个事,成为独处时一个最重要的力量。如果你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很恐慌,建议你可以写写东西,把自己的那个意识流写出来。从心理学来说,你在自我创作的时候,意识流会把你内心的感觉、情感跟想法呈现出来,有部分甚至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,也会流露出来。将自我的意识深处,藉由你的思绪跟手表达出来,这也是一个独处的方法。

你也可以听音乐、写书法、创作、或是打坐。打坐最怕就是一坐上去以后思绪纷飞,所以当人面对内心的时候,思绪会像狂风一样、像海浪一样不断的袭来。所以禅坐的人会说止念,念头出来的时候,不要抗拒它,把它止住、引导开来,一个境界来不要阻挡它,不要灭它。灭本身就是一种冲击、一种冲突,这个对立让内心更焦灼,你把他引导开,那么他就过去了。

孤独也是,孤独是我能够找到一个让我安适的方法,所以任何人从小就要培养独处。像邱吉尔是一个著名的英国政治家,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人,他除了治理政治事务以外,喜欢写作,他的作品《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》,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。他真正喜欢做的有两件事,第一个是绘画,第二个就是砌砖头。这个重复的劳动,让他心情得到平复。比如在台北我一个人住,常常要自己煮吃的,或者洗东西擦地,当世界的秩序被你整理整齐了,内心的秩序也会得到调整。心物本来是合一的,环境跟你本来就是互相交流的,邱吉尔在这里面找到跟自己独处的方法。

每一个人从小要培养这样的独处方式,像乐器、艺术、读书、写作、静坐或冥想,很多修行方法,一早起来,先静坐冥想,不管在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心理课程,都教你如何跟自己独处。还有另外一种更高的独处,是比较不容易的,心理学家弗洛姆说,你什么都不做,就静在那里,你看一秒钟,一分钟,十分钟,一个小时,能不能受得了?很难。

从古老智慧回到现在,能够跟自己独处的人才是真正有爱的能力,是真正能够跟别人建立正向关系的人,因为你不依赖。通常一依赖就索求,索求得不到就会逼迫,或者感觉挫折,两个都不好,逼迫对别人不好,挫折对自己不好,所以去除依赖的方法是学会独处,虽然不容易,但有些人就是可以做得到。甘地每天三点半起床,跟自己独处,他常常一个月当中有一两天, 跟谁都不说话,让自己安住在内心。

心理学家   弗洛姆

所以,真正的独处,最高的境界是什么都不做,不抽烟,不喝酒,不看电视,不看书,不写字,不砌砖头,不绘画,也不写书。真正的跟自己相处,不是孤僻,这是一个更好的跟他人建立关系的方法,因为你去除依赖了。弗洛姆说,你跟自己独处的能力有多高,你爱人能力就有多高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独处——向内爱你自己。因为我们总想做些什么,什么都不做,思绪还能完全的静定,只有大修行人才能做得到。当思绪能够安静了,那就定了。因为思绪不再纷飞,外在的事物不再羁绊你,内心的思绪也不再困扰你,那是真正的定。

我所属于的慈济这个团体,是以佛教为根本,佛教讲定,很有智慧,西方讲自由,就是我爱做什么就做什么,我可以选择做这个;我可以选择做那个,我有选择的自由。但佛教教你的是「有不选择的自由」,心不依附在任何外在的事物当中,心不会被任何内在的欲望所牵动,这是真正的定。这种真正的定境比自由还要高,因为你的心不再被外在捆绑,不再被物质、外在的环境、名相所捆绑,那是真正的定。

当你思绪不再纷飞,当你不受外缘影响以后,你能回到那些安定,定,就能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。沉静下来,定而后能静,王阳明所讲的,静是从定而来的,你的心不再纷飞,不被外力所牵引,你才能够真正的静下来。老子讲「静为躁君」,静是躁动的主人。你要能静,才能动。所以老子又说,「致虚极,守静笃」,守静笃是很笃定的守住这个静,笃是恒久的意思,你的心能够定而静下来,并且守住这样的静,你的心就很开阔,虚不是没有,是广漠,极大的广漠,所以恒久定静的心,会让心又大又广阔,而能生成万物永不衰竭。

我的师父证严上人,也是慈济的创办人,常常跟我们说,他早年修行的时候在小木屋,礼拜法华经,念到无量义经的时候,突然那个境界就这样现前:「静寂清澄,志玄虚漠,守之不动,亿百千劫」,「静寂清澄」,心很静,寂,所有的欲念都止息了,所以很清澈如湖面一样。澄是映照万物。这样的心境还有「志玄虚漠」,玄是高远的意思,志向很高远。虚,虚怀若谷,又广大无边。心不仅静寂清澄,映照万物,志向高远,又虚怀若谷,同时广漠无边。这样的境界「守之不动,亿百千劫」,这样静定至极的心,这样为众生的高远志向,要守之不动亿百千劫,无量法门,悉现在前,得大智慧,通达诸法。


这个修行者极高的境界,从哪里来?从定与静来。所以王阳明在《大学问》里讲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,所以定是最重要的功夫。定来自独处,跟自己相处,从一个人做一些自己很欢喜的事,到慢慢的进入到一个你什么都不做,心也能够定静的境界。

心学之集大成者  王阳明

疫情来了,我看到这是一个学习独处的最好机会,跟自己相处吧。当你心思纷乱的时候,去面对它,去观看它,它会不见。你越逃避,它就越来占据你,当你面对它,不管那是记忆的创伤;是曾经的辉煌;是某种失落;或是某种获得,意念不断的出现,你面对它,一看就没有了。这是心法,很多的修行人都有这个心法。

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,很多人在观想利他慈悲,在真正的去爱他人当中得到定跟静。所以说到静思、静思,心能够定能够静,才能够思。定,静,安,虑,得,能独处,才能够真正的有思考,能够真正的让心很明白。有个大修行人跟我说过,他说,何居士,我们的心,知道一切,这是很高的境界。是的,这样的心,是广大的,肯定是定静的,肯定是对欲望的去除已经相当彻底。(上)
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