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到关于中国文化中的善文化和善经济这个主题。昨天我才知道何日生先生的《善经济》这本书在大陆已经正式出版了,善经济何先生积极努力提倡的一个理念。
其实我们知道,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,经济概念其实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我们现在是怎么理解经济的呢?财富的发展和增长,就是经济。其实它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济的概念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的概念是什么呢?就是“经世济民”,所谓的“经世”就治理好社会,“经”就是来经营这个世界,把社会治理好。所谓“济民”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的生活,这就是“经济”。
可是到今天经济这个概念已经变成只关注金钱财富的积累和增长,所以我们今天的经济这个概念里面就必然是强调竞争,而不是为社会服务,为民众服务。
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说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有“四人”——士、农、工、商。 “技能”是社会的精英阶层,他们是社会的领袖、引导者和楷模。 “农业”和“劳动者”是从事实体经济生产,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人。再就是“商”,就是做生意,搞流通,让实体经济中生产的物质流通起来,让全民获得农业和工业创造的财富和物质。 同时,商人不仅在进行物质交流,也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。我们古代有丝绸之路,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。都是经济贸易道路。在物质财富交流的过程中,也进行了文化交流。
所以商的重要作用,就是进行实体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。所以我觉得需要我们重新回过头来,理解传统文化中间的经济的概念、商人的概念。商人不是为了个人来攫取财富,而是更好地为整个社会的民众服务,或者说是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间的交流所做的工作。而现在我们讲“经济”“商人”这些概念时,都与中国传统中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- 善的文化是中国的根本-
善,就是善待人,我们要感恩,同时服务他人。我就觉得我们证严上人所倡导的慈济,就是一种感恩的文化,感恩的文化就是善的文化,就是突出感恩他人、感恩天地、感恩万物。
中国的文化中间,大家都知道我们的“万物”是指什么?天地君亲师。为什么万物是天地君亲师呢?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能忘本.中国的文化中讲,我们做人要学礼仪,礼仪里面有三个本是不能忘的,如果忘了这三个本,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。
哪三个本?第一,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。”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本。有天地,然后有阴阳;有阴阳,然后有男女;有男女,然后有夫妇;有夫妇,然后有父子,所以天生地,天地成长万物,这就是生命的本源,不能忘。
第二个不能忘的本事是什么?祖先,我们的父母。
“先祖者,类之本也。”天地生万物,万物是分类的,有草木类,有禽兽类,有人类。每一类生命是代代延续的,这也是中国文化一个最根本的特色。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不是个体的、独立的生命观,而是整体的、群体的生命观,代代相传。
我们现在用一个名词叫做“遗体”,一说遗体就是讲死人,其实不是。中国传统文化中间,什么叫遗体?遗体就是指我。我是谁的遗体?我是父母的遗体,父母去世以后留下来的身体就是我。所以我们要非常珍惜我们的生命,这是父母遗留给我们的生命,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岂敢毁伤?珍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。
我经常开个玩笑,现在好像科学精神就是追根究底,那么人生有个根本的问题:我是谁?我从哪来?你说的清楚吗?你从哪来?但是我说,中国人说的最清楚了,很简单,我从我母亲肚子里面来的。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一再地延续,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能忘,天地生长万物的恩德不能忘。
第三本就是,“君师者,治之本也”,也就是我们懂得自己管理自己的根本。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,要通过师长的教育,通过国家的教育,所以君师也是教我们懂得做人道理的。
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讲“天地君亲师”,天地是万物的根本,亲是我们生命的根本,君师就是让我们懂得做人道理的根本。如果把这三个本忘掉了,那就不是人了。
除了不忘本以外,还要懂得感恩,因为你的成长就是靠整个社会、亲族,是他人来帮助你成长和生存。不仅别人帮助你,你要感恩,你帮助别人也要感恩,因为他给你一个帮助他的机会,这一点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讲。它不是一个简单消极的,它一个积极的回报,对所有的回报。
做人还要懂得敬畏,我们要敬畏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充满了这种对天地、父母、祖先、君师的这种敬畏心、抱本心、感恩心,这就是一种善的文化。
一定要是善待他人,再进一步讲不光要善待他人,还要善待自己。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珍惜甚至糟蹋自己的生命,这在中国文化中间就是最大的不孝。
所以我觉得我们来传播善的文化,那是我们当代人的一个重大的社会责任。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传统,而且要去传播,还要践行。所以何日生多年从事善经济的研究,把当今的社会经济的活动纳入到善的理念里面去思考,不要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这个事情,而是为社会大众,这才是真正的经世济民。
我希望北京静思书轩尽自己的力量在这方面做好工作,把善的理念、善的文化推广开去,让大家去感受这样一种文化之中人生的温暖快乐。
去读《荀子》或者读《礼记》,或者《孔子家语》,都会读到一个故事,就是孔子讲“人有五仪”。是说人有五种状态。其中讲的第一种状态,就是一般的普通人,就是庸人。就像刚才何教授提到的,他一切以自己感官的需要、欲望、追求作为标准,这个心就会坏掉。“五凿为政,心从而坏”,如果用眼耳鼻舌身作为一个标准,我想要什么就要什么,欲望是没有止境的,欲壑难填的心术就不正了。
第一是庸人,第二是读书人,第三是君子,第四是贤人,第五是圣人。
再说到贤人。我们过去讲的社会贤达,绝大部分讲的都是商人,那么贤人的标准是什么?孔子讲过四条非常明确的标准。
第一,行中规绳而不伤于身。一切行为都合乎规矩和准绳,但是没有伤害自己,因为他觉得做人就应该这么做,如果强迫自己这么做,就又伤害自己了。
第二条就是“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本”,他的言论足以让天下的人来效仿,但也不伤害自己,因为就是应该这样讲话,就应该讲这样的话。这就是言行两个方面。
第三条就直接跟财富联系上了。“富有天下而无怨财”,富有天下,财产多得不得了;而无怨财,没有人会说这些钱是你骗来的,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。
张謇,清末状元、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、教育家、慈善家、社会活动家,伟大的爱国主义者
更重要的是第四项标准。佛教里面讲这个词也是从这儿来的,就是“布施”。“布施天下而不病贫”,我可以把所有的财产都施舍给整个天下,但是我不觉得我自己穷,我个人的富有有什么意义啊?只有把我的财富给整个社会使用,为整个社会服务,才是真正的富。
这就是贤人,圣贤的贤,中国人的理想就是要做圣贤,过去有大量的贤人,我们很多社会贤达修桥补路、办医学等等,乡绅贤达都是这样,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所以我希望通过善经济理念的传播,再涌现一大批社会贤达,都是按照刚才我讲这四个标准去做,“心中规绳而不伤于身,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本,富有天下而无怨财,布施天下而不病贫”。通过善经济的理念去经营企业,去为人处事,可以培养一大批的社会贤达来为社会做贡献。
所以,现在我们还以此来促进社会的消费,来增长我们的公共经济指标,增长财富,这是对人心的腐蚀,可怕得很。
我们一定要珍惜物命。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生命的,都是值得我们很好的去敬畏它、爱护它。毫无节制地去浪费,所以垃圾充满了整个地球,淹没了整个地球,将来我们人可能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