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要他人接纳自己,就不能以个人成就作为追求目标;我们要融入群体,就必须主动关心他人,方能共荣共生。
人的苦,在于欲求是相矛盾的。你一心想要全世界都喜欢你,但一心却只在意个人的成就;你要地球温度降低,却舍不掉奢华的生活;你希望谦卑,却又要享受在荣耀中的自我;你要世界和平,却还与团体中的人起争执;你要建立良善社会,却还是放不下与人的比较心。人什么都想要,哪怕要的东西在本质上是相冲突的,其实追逐的本身已经与所期望的目标相背离。
有舍 才有得
真正的信仰者,追寻的是一个价值与理念,为这价值与理念而活着,而不是拥有何种事物、阶级、金钱、权力、或荣耀。一个信仰者,面临必须放弃他最喜欢的拥有物,或抗拒极大的诱惑之际,就是检验他的信仰是否坚实之钥。基督教旧约圣经里的亚伯拉罕是一位被上帝应许与祝福的善人、先知,他的牛羊与儿女成群,十分富足,也十分慈悲与谦卑,但是上帝要测试他的信仰,将他最心爱的儿子奉献给耶和华。
亚伯拉罕为了应允他对上帝的信仰,他将儿子带到山上,准备祭献给上帝。根据圣经的记载,在最后一刻,耶和华制止亚伯拉罕祭献他的儿子,耶和华对他说,我已经知道你对我坚定的信仰,从今以后我将赐给你大福,如天上的星,海边的沙,更多的牛羊财富,并让你的族人更为富足。
那要求的,我拿走,那舍得的,我给更多。
油画:《亚伯拉罕献祭以撒》证严上人常说:「舍得,舍得,有舍才有得。」而当舍不再为着得,才能真正得着。得着什么?得着真正的清净与自在。
舍欲而得自在
人容易迷失在环境的氛围里,被境界牵引。当一个初信仰者谦卑地付出、耕耘,得到大家的肯定甚或赞美,这就是考验的时刻。他是否能如始的安于初发心,不被外界的荣誉或侮辱影响,而能持续原来简单谦卑的心情与付出呢?
智者老子说:「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」这个哲学并不是要人不生、不为、不成。而是创造了之后不据为已有,有所为之后不执着,功成以后不居功,这是真正的舍。
李白的一首诗曾描述:「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」据说这散发弄扁舟的人,是指春秋时期协助勾践取回江山的大功臣范蠡。范蠡协助勾践复国后,隐居在现今无锡的蠡湖。这位气盖山河的英雄,解甲归田与西施过着平凡的生活,曾经三次散尽家财,帮助亲朋度过难关,这是真正能舍的大英雄。
真正的喜悦,真正的自在,其实就是懂得舍的人,舍去互相矛盾的欲求,舍去执着与占有的心,舍去控制的欲望,人才真正解脱与自在。信仰者应是如此的修持,而这修持来自信仰者是为着成就抑或是为着纯粹的理念而活。
舍小爱成大愿
证严上人在筹建慈济医院的过程中,为了找土地,曾经有人提供数十甲在台北林口的土地,但因为是山坡地,又是在台北,上人婉拒了这位善心人的好意,因为上人的心愿是希望在花莲盖医院,帮助偏远地区的病人。也有一位日本人要捐助两亿美金,上人也婉拒了,上人的理念是要兴建一家慈善医院,大企业家的理念未必相同。为着理念,一个伟大的信仰者,还是舍弃了庞大的捐助,而坚持信念与理想。
一个人能成就自己,在于能对他人有多大的付出与奉献,这如证严上人所言:「必须舍弃小我、小爱,而以宽广的心去爱更多的人。」而舍掉欲望,特别是相冲突的欲望,是成就这种心胸的前提与关键。
一个以个人成就为主要追求目标的人,如何能真正的关心他人、体会他人?如何能够融入群体之中,而与群体共荣、共生?
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和他人的互动难免扞格。我们要他人接纳自己,我们就不能以自我成就作为一生最重要的追求目标。我们要融入群体,就必须主动关心他人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