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犹太文明,犹太人的信仰使他们深信,上帝给予他们的荣耀都在现世,不在来生,也不在天堂。每一个犹太人的先知都是富有的人,亚伯拉罕牛羊数万、寿命极长;大卫王是一代明君;雅各是大贵族;约瑟夫贵为埃及宰相;摩西是王子。犹太先知非富即贵。
犹太人经历十多个世纪的物质繁荣与巨大财富,来自于他们遵循上帝给他们的允诺—享受现世间的昌盛与富足。但他们同时必须谨守上帝的律法,节俭、勤奋、规律的工作。包括谨守安息日,这天上帝都休息,何况人类?安息日也告诉犹太人必须在有限制的资源底下,创造最大的财富。
希腊理性主义是近代科学文明的源头。从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,到柏拉图提出理型的永恒,重视理念而忽视物质,一直到亚里士多德修正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,主张「理与事兼备」、「心与物结合」的思想。他说苹果的理念只有在苹果中实现。亚里士多德重视理念、也重视现实的哲学思想,造就了希腊最伟大、最繁荣的时代。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,建立了横跨欧、亚、非繁荣昌盛的大帝国,将希腊文明带到欧洲、亚洲和非洲。
基督文明的「新教伦理」,相信个人在现世间的功业就是彰显上帝给予个人的荣耀。基督新教徒认为,个人是否为上帝的选民,不是由天主教的教会来决定,而是由个人的事功与谨守律法来决定。新教徒认为,只要建立现实的事功,并遵守纪律与勤俭的美德,则足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。
这种思想造就近代西方无数伟大的资本家,如约翰‧洛克斐勒、亨利‧福特、比尔‧盖茨、沃伦‧巴菲特等,他们创立了跨国际的企业成就,以事功彰显上帝的荣耀,同时坚守简朴生活,遵循极有纪律的工作伦理。
亨利‧福特 先生
在人类经济史上,没有一个世代如近代资本主义一样,无止尽地追逐事业版图之扩张。显然因为以事功成就来彰显上帝的荣耀永远是不足的,这种内在的动力,促使受新教精神影响的资本家,不断地在世界的格局下扩张资本的版图,造就富可敌国的企业,也造成国与国、人与人之间极大的贫富差距。
儒家文明的商者,在重农抑商、重仕不重术的文化底蕴影响下,传统中国的企业家离不开家族的荣耀,与对乡里的照护。家族的范畴是传统中国商者的范畴。
虽然许多儒商在中国各地经营事业,但其理念仍然回到对于家族的延续,与对于乡里的社会责任。使得中国社会即便出现过在世界格局之下最繁荣昌盛的经济景象,但始终没有形成如近代西方的全球资本市场。因为荣耀家、环绕着家的概念,始终是中国传统商者最大的心愿。
佛教在原初佛陀的教导下,强调苦、集、灭、道,引导弟子在断欲清净的修持下,离世间苦,得究竟解脱。对于世间的种种追逐,自然并不热衷。
虽然佛陀的教法也主张行菩萨道,要入世间利他行,但是在漫长的佛教历史中,离世间苦仍是佛法所强调的根本思想。在印度、尼泊尔等佛教的原始发源地,大量人口的贫穷、困苦,仍是社会的一大问题。佛陀出生的地方位于如今尼泊尔的蓝毗尼,许多农民至今仍是住着与两千六百年前的居民一样的牛粪屋。
大乘佛教在移入汉地,于汉地兴起之后,对于世间关注的幅度大大地增加。但其关注仅仅止于佛法的给予与寺庙的慈善行为,佛教的经济思想在佛教历史发展中始终未被重视与强调。这使得佛教始终带着出世与现实苦空无常的印记。对于积极追逐现世间财富与成功,不是佛教的基本思维。
在彼岸,非在此世,在西方彼国,非在人间,是传统佛教徒追逐的理想。
历史上,在佛教的国度一直没有产生强大、持续的经济体,与其根本思想有关。
《善经济》一书分析人类文明历史中,不同经济体系背后的哲学思想与价值体系。归结出强大的经济体系背后,必有坚实的哲学与价值体系。同样地,合理有序的经济社会,必须从建立哲学与价值体系着眼。
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都追求物质繁荣、经济秩序的公平合理,以及社会均富的理想下,经济背后的哲学与价值之探讨,益发变成刻不容缓。
本人试着提出经济活动背后的利他思想与善的价值体系,如何影响一个经济体的繁荣、公平与合理。并以利他思想为出发,探索如何以善经济为核心,建立一个富庶、公平与合理的理想世界。
未完待续.........